有人讀了很多書,變成了高手;更多人終日學習,卻依舊平庸。為什么?
決定你層次的不是知識量多少,而是心智模型高低。。
高手與平庸者的區別
首先看一下掘地蜂的故事,掘地蜂是種看起來很智能的昆蟲。它會麻醉蟋蟀,把失去行動能力的蟋蟀拖到洞里,然后產卵,讓自己的幼蟲吃著這只蟋蟀長大。我們今天只看其中一個細節。在掘地蜂把蟋蟀帶回洞穴時,它先把獵物放在洞穴口,自己先進洞勘察一圈,確保一切安全之后,才把蟋蟀拖到洞穴里去。
科學家曾經非常驚嘆于掘地蜂的智能,于是針對這個細節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趁掘地蜂進洞勘察時,科學家把獵物拿遠一英寸。他們發現,掘地蜂從洞里出來后,會把獵物拖回洞口,放下,然后重新進洞偵查??茖W家重復同一個動作40多次,掘地蜂就是不把獵物直接拖進洞里去。這說明什么?說明掘地蜂看似智能的行為背后,其實是基于基因的刻板的、自發的行為。
針對掘地蜂,哲學家丹尼特提出了一個有點恐怖的問題:“你憑什么確信自己不是掘地蜂?”研究證明,人類95%的行為是基因決定的自發式反應,而另外5%的所謂理性行為,也往往是既定思維決定的自發式反應。
也就是說,我們看似理性的行為,幾乎都是刻板的自發式行為。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或者叫“心智模型”在主導人生。
決定你能力層次的,并不是你的知識量多少,而是你的心智模型高低。這個世界上只有0.01%的人能夠成為厲害的人,而99.99%都不太厲害。決定性的差別在于你是否掌握了學習背后的道理,你是否擁有更高級的思維模型。
成功=核心算法(套路)*大量重復動作
專業選手和業余選手之間的本質區別,并不在于掌握技能的熟練程度,而在于是否掌握了套路。
比如婚姻專家。頂級的婚姻專家只需要15分鐘,就能看出一對夫妻未來是否幸福。他們靠的不是經驗,而是套路:他們會集中判斷夫妻間是否存在一方鄙視對方的現象。婚姻中最大的殺手是成長不同步,一旦夫妻間存在了鄙視關系,就很難有長久的幸福了。
再比如團隊咨詢專家,他們如何快速判斷一個團隊的合作質量呢?他們的套路是組織團隊討論,觀察團隊成員的發言是否平均。如果不平均,那么這個團隊一定存在溝通障礙。
再比如棋手,研究發現專業棋手只把很少的時間花在比賽上,而把絕大多數時間用在背棋譜和定式上。
棋譜是專業棋手的套路,算法是碼農的套路,案例是律師的套路,公式是數學家的套路,而定律是科學家的套路。
作家萬維鋼在他的著作《萬萬沒想到》里就有這樣一句話:對腦力工作者來說,水平高低在于掌握的套路的多少。
羅輯思維的CEO脫不花說羅輯思維是一家有理論癖好的團隊,不管做了什么成功的探索,都要試圖去總結它背后的道理。掌握套路,這是羅輯思維能夠從大量依靠天賦成功的自媒體中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
一個關于成功的公式:成功=核心算法(套路)*大量重復動作。
于是,我們就能夠定義失敗了,同時也回答了這個問題:為什么很多行業老手,專業技能非常嫻熟,人生卻不過爾爾,并沒有綻放太多光彩?
練好套路就能成功
李靖,90后,20多歲的年輕人,公司被百度花一個億收購了,他成了百度最年輕的副總裁。他是一個理論控,也是一個刻意練習控。他說他從小就堅信一個事兒:任何事物背后必有道理。
他還上中學的時候,學校里男生間經常打架。李靖為了不挨打,就研究了打架這個事兒背后的道理,他最后總結出打架的套路是:用堅硬打擊柔軟。
大家看,這個道理簡直太有道理了。他運用這個道理,開始研究人身體哪里柔軟,如何打擊,并加以刻意練習。3個月后,他成了學校里誰也不敢惹的第一高手。
所以,刻意練習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發現或創建事物背后的方法論。
大師查理·芒格稱它為思維模型。芒格說,他一生讀書,總結了100多個思維模型,而其中最常用的有20多個。這些思維模型是指引他投資走向成功的瑰寶。
刻意練習的第二步是反復練習。
李靖說,他在掌握了一個“道理”之后,就會反復努力思考兩個問題:第一,這個理論還可以解釋其它什么現象?第二,我的哪些行為可以用這個理論改造?
學以致用才是有效學習。找到套路不是終點,你還要把這個套路“內置”到你的腦子中去。
打一個比方。你在面試的時候,發現應試者是一個大眼睛的美女,你幾乎第一秒就喜歡她、想聘請她了。那么,面試剩下的一個小時,你在做什么?證明她適合這份工作嘛。所以,高手所做的,就是把正確的套路,通過反復、刻意、長期的練習,內置到大腦中去。
刻意練習的第三步,是及時反饋。
即使你已經在有意識地反復刻意練習,你仍需要一個教練對你的練習進行及時反饋。任何一個人都看不清自己,如同你永遠不可能拔著自己的頭發從地上站起來。
為什么世界排名第一的網球運動員、高爾夫運動員、象棋運動員,都需要教練?他們自身的水平不是足夠高了嗎?這就是教練的好處了,可以從旁觀者的角度來幫你認清自己。在刻意練習中,在有及時反饋的情況下,一個人的進步速度可以非常快,而且是實實在在的。
==總結
人類中的絕大多數是注定一生無法養成破局能力的。為什么?因為它需要你跳出舒適區,不斷學習。它很難。
越聰明的人,往往越無法養成這樣的能力。他們寧愿去花精力自圓其說,去罵同事、罵老板,而不愿意自我精進。
這樣的人注定要一生在低水平重復中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