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成功不是未來的可靠向導。所以華為必須直面未來,不斷進行包括制度創新在內的一系列組織變革。反之,故步自封,刻舟求劍,喪失警覺與危機感,下一個倒下的就可能是華為。
群體合作,是華為成長的核心競爭力。
很顯然,這是一種極端懸殊的非對稱競爭。因此,多年前,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談到華為公司的最低和最高綱領時說:我們的最低綱領是活下去,最高綱領仍然是活下去。
顯然,這也應該是華為面向未來的秘密武器。我們正在步入一個越來越動蕩和“黑天鵝漫天飛舞”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大而不倒是神話,恰恰相反的是,大而封閉、大而渙散卻是普遍現象,歷史上龐然大物的多數都是首先被自己摧毀的。華為要想持續生存和持續發展,就必須長期堅持“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家墨子的哲言)——所有華為人的能量只能在華為這個平臺上釋放,所有人的利益也只能在華為這個平臺上獲取。
第一層是財富共享的制度設計。
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并未觸及到根本。華為共享制度實驗的根本是企業價值觀的假定。20年前,華為就在嘗試探索如何為“知本家”定位,嘗試一種“人才雇傭資本”的實驗。華為的領導層認為,在資本短缺時代形成的“股東利益最大化”的企業理念,在過去的時代對人類有巨大貢獻,但在資本過剩時代,勞動者、尤其是知識勞動者是企業長期價值創造的第一競爭力,因此企業的價值分配要先于和優于向勞動者傾斜。過去28年,華為員工平均年收入之和(含工資、獎金和福利)與股東所得的比例是3:1。
中國有句格言:財聚人散,財散人聚,就是對資本與勞動者動態關系的精辟總結。
華為是一家知識密集型的企業,95%以上的員工都接受過良好的大學教育。校園是培植雄心、野心的地方,劍橋這個地方就在過去800多年的歷史上培養了一大批影響世界、改變人類命運的偉大人物。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知識勞動者在追求財富自由度的同時,也有著強烈的掌控欲、權力欲,權力是他們實現個人成就感的工具和拐杖。華為是一家權力充分釋放、充分開放的公司,一大批20歲、30歲出頭的年輕知識分子占據著華為從下到上的權力走廊,即使今天50歲左右的公司最高層領導者、管理者,他們在20年前,也都擁有很大的權力。
30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發布關于21世紀展望的報告,其中以相當篇幅講到,改變發展中國家貧困命運的重要目標之一,是逐步消除數字鴻溝。無疑,華為在過去的近30年,對消除、縮小人類的數字鴻溝是有貢獻的。
然而,華為的分享制度是有清晰定義的,這即是:以奮斗者為本。奮斗者與一般意義上的勞動者是有區別的,華為概念上的奮斗者是有方向的,這個方向就是客戶,客戶是企業價值創造的唯一源泉。在華為,唯有直接或者間接、重大或者微小的圍繞客戶為組織做貢獻的任何勞動,才是華為所倡導和認可的,這樣的勞動者才是合格的奮斗者,才能夠獲得與貢獻大小相匹配的財富、權力和成就感。這樣一種簡單、一元的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的激勵機制,是華為凝聚17萬6千位知識員工的根本所在。
華為新的探索是,要將這種普遍共享的模式擴展到整個生態圈,以實現包括客戶、供應商在內的多方共贏。
成功不是未來的可靠向導。所以華為必須直面未來,不斷進行包括制度創新在內的一系列組織變革。反之,故步自封,刻舟求劍,喪失警覺與危機感,下一個倒下的就可能是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