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恐怖襲擊、爆炸、槍殺,對美國民眾來說早已是司空見慣。我們國內民眾對國外的這類不勝枚舉的新聞也近乎免疫。在理性世界中,Ahmad Khan Rahami(美國切爾西爆炸嫌疑人)愚蠢的犯罪行為已是尋常。
恐怖襲擊、爆炸、槍殺,對美國民眾來說早已是司空見慣。我們國內民眾對國外的這類不勝枚舉的新聞也近乎免疫。在理性世界中,Ahmad Khan Rahami(美國切爾西爆炸嫌疑人)愚蠢的犯罪行為已是尋常。
然而,在有線新聞頻道和一些網絡及紙質媒體上,恐怖襲擊則燃成了熊熊大火。
有線新聞頻道格外關注這一新聞,理由有很多。
首先,爆炸的新聞就發生在紐約的“后院”。按照新聞的接近性原則,襲擊、謀殺、自然災害以及其他造成損失的新聞,新聞“潛力”與事發地和新聞機構總部之間的距離成反比。比如,如果在堪薩斯城發生了一起炸彈爆炸事件,那位于紐約的新聞機構反應程度應該是中等。但如果紐約警察踢了嫌疑犯的屁股,那我們幾乎立馬能看到相關的突發新聞。
第二,報道說“只有一枚炸彈”,這被看作是一種暗示:還有更多的炸彈。在這種情況下,媒體還做了炸彈的數字報警,接下來讀者的設備上接二連三收到類似的新聞推送:周六早晨新澤西發現了一枚炸彈、在曼哈頓發現了一枚未引爆的炸彈、周一早上新澤西發現了第三枚炸彈,警方的機器人引爆了它。
第三,911紀念日剛過,民眾在9月對再次發生恐怖襲擊有些焦慮,這種焦慮助長了媒體對任何相關新聞的關注度——尤其這次的爆炸還發生在紐約。即使是坐落于芝加哥的新聞機構,也不會錯過這樣的大新聞:恐怖主義降臨紐約就像颶風襲擊邁阿密。盡管可能只是虛驚一場,但它依然是個大新聞。
用一般新聞標準衡量,沒人會否認這次紐約爆炸及嫌疑人被捕是個大新聞。
我可能是唯一認為媒體“過度報道”的——在這次襲擊中只有29人受傷。28歲的Rahami出生在阿富汗,是一個海外入籍的移民之子。
當然,我也并非不擔心恐怖襲擊,下個炸彈也許就會引爆我的世界——在華盛頓特區、在地鐵附近或者在其他恐怖分子的目標中。
但是,任何生活在一個理性的世界里的人,都能看懂——這次拙劣的炸彈襲擊、嫌疑人被迅速逮捕,才是恐怖襲擊威脅降低的真正原因。威脅性真的非常低。在目之所及的現代生活中,恐怖主義的威脅其實已經降到很低了。技術的進步讓我們發生意外的可能性降到很低。
除非我們打開電視機。看完之后,如果只憑主觀感受,那我真的會有些慌張。你可能也有同感。畢竟,對恐怖襲擊的過度反應沒有任何成本。這種過度反應的回報是保全自己的性命。
奧巴馬多次試圖表達,美國正處在較低的恐怖威脅中,但每次他對國家作出這樣的保證,聽起來就像問我們是否愿意把頭放進沙子里做個鴕鳥。其次,像特朗普這樣的機會主義者會編造一些事件讓我們對此沒有好感。“又一次,某些告訴我們現在安全沒問題的人,反過來被證明是恐怖分子,他們要毀掉我們的國家和人民——他是怎么進入到我們的系統的?”特朗普在周一下午發了這樣一條推文。
Bryan Burrough在他的書《憤怒之日》中提到,最近一連串的炸彈威脅,遠沒有接近從1971年到1972年、跨度18個月據FBI統計的炸彈威脅記錄。盡管在那段時間,本土發生超過2500爆炸事件,但國家的理性沒有動搖;那時,也沒有競選者的煽動。
恐懼本身就是一種不理智。在現在的氣氛下,每次恐怖襲擊犯罪似乎都是直指人民的家鄉,引爆這樣的新聞比引爆物理意義上的炸彈更有沖擊力。盡管恐懼可以理解,但這樣的結果對我們國家的民族精神及政治會產生巨大的扭曲。也許下一代,對于911沒有直接記憶的人們,才可以走出現在的“偏執”。
我不希望民眾還沉浸在911時,認為會隨時發生爆炸的情緒中,盡管剛剛在曼哈頓又發生了爆炸。像這樣低威脅的恐怖襲擊不應該像現在這樣被全天候實時關注。我們還是不要總要求媒體在這樣的“小傷口”上不斷折騰為好。